冯国栋副教授著作《〈景德传灯录〉研究》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发布者:wx 发布时间:2014-09-23 00:00:00 阅读:次
我宋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国栋副教授著作《〈景德传灯录〉研究》,于2014年9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全书共34万字。《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对教界文坛俱有甚深之影响。禅师常言之“一千七百则公案”即指此书而言,而在文人诗歌中,“读《传灯》”几成参禅之同义语,后世续作、抄集、阅读、刊刻《传灯录》者代不乏人。《景德传灯录》不仅为中土僧侣、士人所参究阅读,且对东亚禅宗影响深远。《传灯录》成书后不久,即由入宋巡礼僧携归日本,其后多次翻印重刊,甚至出现了多种训注本与传抄本。在韩国,此书更受前所未有之重视,高丽恭愍王时代,曹溪宗龙谷觉云曾于宫中讲授此书。近世以来,《传灯录》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冯国栋副教授的专著即以此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方法、宗教传播与宗教文学的视角,对此书的成书背景、学术渊源、作者、成书过程、注文、文学性及此书与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考证与探讨,特别是对《景德传灯录》版本与刻印的研究,纠正、补充了中、日学者研究的疏失与不足。结论部分从文化史的视角,分析探讨了《传灯录》与禅知识生产、《传灯录》与禅宗的正统性表达以及《传灯录》与禅宗认同的关系。


后记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基础上改订而成的,自初稿之成,已是十历寒暑,而笔者也由而立而走进不惑。修改十年前的旧稿,仿佛在时空中穿梭。或而是复旦北区宿舍严冬的潮湿阴冷,或而是为修改论文未能回家与陈老师、师母一起吃年夜饭的悠久温暖;或而是南京平仓巷“烧饼”的叫买声,或而是夫子庙旧书就着鸭血粉丝汤的味道;或而是查尔斯河畔的碧水蓝天,或而是那么久(Knapp st.9)窗外彻夜不熄的路灯。而忽而时空斗转,却是浙大紫金港室外破晓的寒星和案头散落的书叶……这本书正是笔者十年辗转生活的记录。
禅宗研究无疑是世界性的学问,因而笔者不得不同样辗转于乾嘉笃实严谨的考证与后现代犀利深刻的质疑之中,在“历史的真实”与“理解历史的真实”中寻找无法触及的“真实”。多音介入与拥抱异类,也许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传统。然乎哉?不知也。佛言中道而行,然乎哉?不知也。惟如是我闻,择善固执而已。然又孰知今日之善,不为来日之不善哉?
本书之成,多得师友之提点与帮助。还记得,博士论文初成,交给允吉陈先生,两星期之后,拿回来一迭二十多页,用复旦大学稿纸写就的修改意见,圆劲的字体中读出得是陈师严厉的爱护之情。硕士导师林家英先生多年来,生活上帮助,学问上提点,千里之外念念不忘犬子的成长,常让笔者感动不已。南京大学博士后期间,导师张伯伟、曹虹二先生多有照拂,伯伟师“用多种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的学术理念,一直是笔者勇于尝试的学术动力。哈佛东亚系访学期间,联系教授罗柏松(James Robson)禅宗研究课上对西方禅学研究的导引,让笔者了解了欧美同行的研究动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杨曾文先生将其刚发表的不久的论文供笔者参考;台湾中正大学蔡荣婷先生得知笔者正在做《景德传灯录》的研究,不仅将其专著寄来,还特意买了台湾真善美所出普慧藏本《传灯录》供笔者参证;中国社科院世宗所的纪华传兄也将其复制的东禅寺本、高丽本《景德传灯录》送给笔者;上师大的定源法师帮助笔者复印了诸多的日文资料;中华书局徐真真女史刈除鱼鲁,諟正良多:高情隆义,难以忘怀。同门师兄弟李小荣、陈开勇、张煜、刘正平、纪赟、兰宇冬相互砥砺,让学问之路不至无聊寂落。
妻子李辉十余年来与笔者一起东奔西走,安贫乐素,毫无怨言,为家庭与孩子默默付出。而与儿子后后一起成长的过程,也为平淡的书斋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与鲜活的色彩。
癸巳年谷雨后三日草于岚晴绕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