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沙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说”法--2017年“博雅大讲堂”第五讲顺利举行
发布者:樊婷 发布时间:2017-05-09 13:02:39 阅读:

    2017年5月5日星期五下午,“博雅大讲堂·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第五讲——“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说’法”在玉泉永谦小剧场B座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主讲人是中文系教授、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闻道名师如名酒,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老师。

    什么叫做古典诗词的“说”法?陶然老师说,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要学会“把古人拉下来”,不妨将诗词视作古人的说话,本质上诗词和言语一样,都是运用文字和语言来抒情达意。因此,诗词言说的方式、模式乃至语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说,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远。 陶老师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古典诗词中的“说”法:浅说和繁说;已说如未说;泛说与深说;欲说还休说;休说却仍说;众说似自说;言说之语境。如“浅说和繁说”,陶老师指出,浅说,顾名思义,就是浅显直白,没什么弯弯绕绕,以感性为主,虽然我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即无法用理性思维去解读它,但的确能感受到一种直达我们内心的力量。繁说则更多地意味着装饰与修饰,而且往往喜欢用复杂的手法来传达隐晦的意义,用很美的词汇去形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已说如未说,通俗地讲就是“说了白说”却又不能不说者。古人也有不得不写的“奉和”、“应制”之作,粗看起来漂亮但其实没有什么内容和文学感染力,就像今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写的某些新闻报道和通讯稿。 泛说如同有字无心的“软文广告”,而深说就是浸染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我们能从中了解到作者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欲说还休有两种,一种是如辛弃疾“如今识尽愁滋味”诉说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不甘之心,虽然“有苦说不出口”但是“情有所指”;另外一种是晏殊的“无可难何花落去”的“怅然若失”的“春愁”,茫茫然说不出为什么愁。 此说却彼说就是作者有话想说,却偏偏婉转不说,甚至“反着说”,让我们搞不明白作者说的是场面话呢还是真心话。作者复杂的内心冲突因此略见一斑。 当然也有众说似自说,如李商隐“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无题诗,其意义往往只存在于后人的各自解读之中,诗人的本意处于封闭与多歧的状态。 而所有的言说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展开的,这意味着“知人论世”的有效性。陶然老师认为我们在解读诗人作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作品产生当时的文化语境,而不能完全孤立地看待作品文本。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有同学问古典诗词如何融入现代生活,陶老师认为从创作的层面来看,古典诗词毕竟已是僵化了的旧形式,复兴甚至超越曾经的巅峰,是不太可能也未必必要的奢望;但是从欣赏的角度看,解读没有高下之分,欣赏是主观的,因此大师与普通人之间、今人和古人之间是平等,我们同样可以从古典诗词寻找到自己的意义。

                                                                                                                                               

                                                                                                                                     

                                                                                                                                                           注:图文来自人文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