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沙龙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办2018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顺利举办
发布者:樊婷 发布时间:2018-06-25 21:51:08 阅读:

       2018年6月16-17日,2018青年学者词学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第二次活动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十几位青年学者发表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陶然教授和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教授致开幕辞,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致闭幕辞。会议邀请了陶然、吴蓓、周明初、沈松勤、胡可先、李剑亮等前辈学者为评议嘉宾。


  会议由六场讨论组成,主题分别为早期词乐、词律问题,宋词正典的再阐释,词体、词类的互动,清人词论与词学观,地域词坛与词风演变,民国词的多维面相,论题涵盖了当前词学界最主流和前沿的研究。关于词乐、词律,马里扬(上海师范大学)《<高丽史>“唐乐”讹字、僻调及相关问题》由对《高丽史》“唐乐”文字的校勘延伸入曲调的考证,将高丽“唐乐”中出现的“讹字”、“僻调”视为一种文学、文化与历史现象加以考察,并推求“唐乐”构成部分的名义及高丽“作者”的问题。王卫星(中山大学)《论唐宋词调中的参差对》,参差对能将灵变的词体与对仗效果巧妙融合,充分彰显长短句的优势,并具体阐释参差对的特色、技法、类型、作用与魅力。关于宋词正典的再阐释,李飞跃(清华大学)《天上人间与月夜观想——苏轼中秋诗词的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将苏轼《水调歌头》视为悼亡词,并通过对该词的不同主题思想及苏轼中秋诗词的文本场域的考察,探求其文本意义的生成及经典化的路径。姚逸超(浙江大学)《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文本模式》对四种范式词作的文本结构模式和关键话题的选择、组合及呈现,作了梳理和分析,探讨其文本模式。汪超《论辛弃疾词的现实空间叙述》对辛弃疾在信州时期词作的书写内容、创作技巧、结构方式等方面,讨论稼轩观看、体验现实空间的趋向,并对其对所处空间的地方认同、生活心态等变化加以申发。

  关于词体、词类的互动,刘学(中南大学)《苏轼歌诗之法入词蠡测》认为苏轼受歌诗之风影响,体现在入乐、歌唱、创作等方面,并由此反观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实践。符继成(湘潭大学)《词体唐宋之辨流变论》对明清时期词体的“唐音”“宋调”两种审美范型之辨细致梳理,一些重要的词学现象和问题也可从唐宋之辨的角度进行新的阐释。叶晔(浙江大学)《诗词曲互动与组词类型化的自觉及局限》从梳理组词的出现、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探究组词较之组诗的独有特征及优势。关于清人的词论与词学观,陈昌强(苏州大学)《“重光后身”说与清初词学演进》以“重光后身”说所显示的以陈子龙、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令词统序,是支撑清词中兴的重要力量。曹明升(扬州大学)《周济词律观的转变及其在清词史上的意义》从周济词律观建构与转变的过程入手,探求其词学观念开启了常州词派意律并重的良好传统。关于地域词坛与词风演变,江合友(河北师范大学)《词学代兴与区域观照——清代畿辅词坛的发展与嬗变》以区域视角观照畿辅词坛,畿辅词人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给词坛增添了区域性景观,呈现出词学代兴的发展面貌。郭文仪(中国人民大学)《<庚子秋词><春蛰吟>与临桂词风的演进》,庚子唱和表现了临桂词派对北宋小令与南宋长调的取景,对其词史地位与词风演变有重要意义。关于民国词的多维面相,杨传庆(南开大学)《书札中的词学——晚近以来词学书札片论》认为书札实录词坛论争,记录了词家生动的词学履迹,有助于深化对词学史的认识。徐燕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转型与民国女性词的社会书写》对民国女性关注社会层面书写的原因,其社会书写的内容和各阶段的不同表现予以探讨。龚宗杰(香港浸会大学)《“学词”与“词学”:晚清民国的词法论述与词学演进》对作为知识体系的词法为考察对象,探讨晚近学界对其论述和成果、经验,有助于推动“学词”法脉的延续和“词学”空间的拓展。
 
20180622_008.jpg

  此次会议采用双评议人制度,评议人对论文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及修改意见。王兆鹏教授总结此次会议,认为与会的青年学者们文风、学风、会风纯正,学有专攻,并敢于挑战难题、新题,体现了学者们的学术自觉和长时间的深入思考。王教授还提出,当前词学研究的困境在于“三有三无”:有学术而无体系、有文学而无艺术、有方法而无理论,希望青年学者可以借助新材料、新方法、新手段来突破传统词学研究的格局,将词学研究引入新的局面。胡可先教授致闭幕辞,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们坚守词学的主体研究、主流研究的态度,论文选题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和学术敏感度。此次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为词学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