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术论著
冯国栋教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帝、儒、中、心之间——朱子前十六字心诀流传阐释考论》
发布者:wx 发布时间:2015-11-02 00:00:00 阅读:

编者按:《哲学研究》2015年第1期刊登了我宋学中心冯国栋教授的学术论文《帝、儒、中、心之间——朱子前十六字心诀流传阐释考论》,现将该文主要内容摘录于下:

    该文认为《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十六字本为帝王治道,而《尚书》自汉代起,即为帝王学习的重要内容。唐宋帝王对《大禹谟》的重视与讲习,使得虞廷十六字逐渐成为帝王与儒臣的公共知识。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学者,已将十六字与《中庸》、《孟子》、《大乘起信论》结合起来,为十六字的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中唐以后,《中庸》一书已渐与儒家道统相联属,程颐则径称《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正是在与《中庸》在相互指涉中,十六字也具有了传心之诀的意义。杨时再传弟子林之奇首先将十六字与韩愈所构道统联系起来,并将其称为“道学之要”。此为十六字由帝学而儒学,由外王之道而内圣之学的扩展。以四书解虞廷十六字,是宋代四书释五经风潮的一个侧面。而以四书解十六字又有二派:一以《中庸》“致中和”解十六字,重视“中”之意义;二是以《孟子》“求放心”解十六字,重视“心”之作用。司马光首以《中庸》解十六字,然其对中之解说,及“求中”之方法却大受二程诟病,于是引起十六字解释重心由“中”而“心”的转移。二程以人欲、天理解十六字,杨时体验“未发之中”,显示了十六字解说中“中”与“心”的紧张。朱子虽远承杨时,然于体验“在中”甚为不叶,故有新旧中和之悟。“心统性情”突出心的知觉与主宰,十六字的解释转向“中以前事”,即“人心道心”的探究。此则为十六字解释由“中”而“心”,由本体论、境界论而工夫论的转移。